洪恩浩(左)和蕭烜(右)都笑言,為人父母學懂放手予子女自由發展,
的確很困難。李潤芳攝

媽媽表達愛的方式若過份着緊,隨時弄巧反拙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。仁愛家庭醫務所醫生蕭烜曾接獲一名母親帶同念小三的女兒求診,女童本來喜歡上學,但有一個月持續哭鬧抗拒返學、甚至會頭暈、肚痾。仁愛家庭輔導中心總監洪恩浩介入輔導,發現媽媽對女兒期望較大,唯說話傾向質問,「明明同你溫得好好,點解仲差咁多分」、「點解你又咁唔小心呀?」他亦透過女童繪畫了解其情緒,原來女童很想滿足和取悅母親,但不達到期望令她產生壓力;媽媽也因為女兒的情況失眠。洪指出,該媽媽並非怪獸家長,也不察覺有給予女兒壓力,發現問題後他協助調適雙方期望,互相聆聽,也建議母親多花時間了解女兒的情況,改善關係。

蕭烜(右)分析指,母親的角色一般對子女教育都比較「肉緊」,
現代母親又要兼顧事業,令她們較容易產生壓力。  李潤芳攝

也有母親無法放下媽媽的使命感。已屆退休年齡的女士育有已經20多歲的子女,但她的關懷與呵護反令子女困擾,「擔心個女成日出街玩;擔心個仔食得唔夠、唔識照顧自己,阿仔做散工佢覺得唔安穩,佢會同阿仔表達,結果阿仔越嚟越唔理佢。」蕭說,成年子女不能回應母親的關心,更憂慮媽媽的情緒狀況。最終女士求診與接受輔導,慢慢釋然,兩母子關係稍有改善。洪恩浩補充,年長父母可能因社交圈越來越窄,令他們的注意力仍放在子女身上,「希望畀到嘢仔女」,但這階段可能應給予子女空間和信任,故父母有正常社交圈子亦很重要,「如果唔係你啲注意力唔知放邊。」

洪與蕭均笑言,為人父母學懂放手「係好難㗎,除非你唔愛佢啫。」現代家庭事務繁忙,有時反而無空間聆聽彼此的心聲。他們從輔導個案發現,雖然一個人來求診,但背後牽涉的卻是一整個家庭問題,較典型情況是爸爸較抽離和無所謂,媽媽較着緊細節,發生問題時媽媽承受的無形壓力或比較多,女士情緒較外露,「所以睇落好似是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張力較大」,但每一名家庭成員,都會影響整個家庭的互動。蕭烜與洪恩浩把家庭醫療服務結合輔導,既醫人也醫心,除了治療不健康的身體,也為不健康但未演變為情緒病的情緒狀況,提供一個平復情緒的出口。